- 能不能展現我對品牌的堅持?
- 能不能帶來好的第一印象?
- 能不能從競品中脫穎而出?
- 能不能增加顧客點擊率?
- 能不能讓觀眾,更加信任我的產品?
幾年前,AI製圖似乎還是科幻小說裡的橋段,然而沒幾年光影,科技蓬勃發展,現在只要一個指令下去就能自動構圖、補光、修臉、去背,甚至生成你想要的圖片。對企業來說,選擇AI,快速、便宜、效果也「看似」不錯。
於是一個棘手問題開始浮現:
商業攝影會被AI取代嗎?
更精準一點問——現在AI都可以做,我為什麼還需要花錢找人拍照呢?
我們不會迴避這個問題,因為這樣的挑戰只是更凸顯了「商業攝影」所面對的議題——到底在賣的是什麼?我們的價值在哪裏?而最核心更是我們替您解決的「問題」是什麼?
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會從技術層面抽離,避免進行殘酷的技術高低的近身肉搏戰,爭論究竟是我們的技術還是AI厲害。
我們想說說,儘管AI技術的洪流直接衝開商業攝影存在的與否的尷尬議題,我們依然認為您可能忽視了以「創意、美感、人文與真誠」為核心的設計技術服務業其中的關鍵面相。
這個問題數百年來從未間斷,從過去的底片取代繪畫,數位相機取代底片,手機攝影取代相機,現在AI即將帶領人類進入無相機攝影的時代,你能想像嗎「無相機」的「攝影」,到這裡有些人就會問了:你要不要聽聽看你現在到底在講什麼?
這幾年,我們合作過的品牌不計其數,但無論是什麼產業,我們慢慢的理解一件事: 您並不會在乎我們用什麼畫素的相機、什麼樣的燈光、修圖軟體。
而這也是我們所建立的獨特工作方式——不是更快的交件流程,也不是堆疊更多技術、設備,而是回到根本——真正理解創辦人、品牌與顧客之間的故事。
每一次合作之前,我們都會先安排訪談,靜下心來聽客戶說明,瞭解你的品牌在意什麼?這次拍攝對你而言,最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你希望觀眾看到畫面後,產生什麼樣的想法與情緒? 這些談話我們會仔細記錄下來,結合拍攝時的需求,整理出屬於每個品牌最本質的語言。
AI 的確很強。
它能在幾秒鐘內跑出十種視覺提案、模擬自然光線、甚至合成不存在的模特兒,成本低、速度快、還不會喊累。
但它缺少一樣關鍵的東西 —— 真誠。
真誠是聚焦於「耕耘」而非「收穫」的、它頌揚努力的過程,強調能提供的實質「投入」的,攝影是一段創作的旅程,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傾注的時間與心思,都會在鏡頭下自然流露,這些是無法被AI演算的。
回答這些問題,是必須透過一次次與人的對話、在混亂中梳理問題的經驗;在來自長期參與各式品牌故事後,慢慢養成的直覺與敏銳度。
它需要人腦中長期累積的品牌經驗,更需要那種走進客戶內心的耐心與誠意。在技術發達的今日,「拍出畫面」已不再稀缺。市面上幾乎任何一家商業攝影公司,都能提供快速、漂亮、精緻的照片與影像。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,往往不是「畫面美不美」,而是品牌是否被看見、價值是否被感受。
這種被取代的焦慮,不是現在才出現於創意領域,早已在各行各業中不斷發生。若您也有敏銳的洞察力, 一定有發現「代工化、貼牌化」早已深入各產業鏈的各個環節,但也有許多企業在引入的過程中不慎迷失了自身定位。
現在的許多產業尤其是食品行業,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受到了「類似現在AI技術取代人工」的「代工化」的衝擊。
我們深刻的理解,同樣是以技術服務為主的烘培業,許多仍堅持著純手工的概念的業主,其實都得承受極大的人力成本負擔,於是慢慢轉向外包、代工以降低人力成本。
可是多數業主卻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—— 轉而依賴代工,是有先決條件的,業主需要花一點心思,分析出顧客所購買您的產品的理由、獨特之處,找到自己的「招牌」是什麼。但若是在還沒有了解自己的獨特性、也不清楚自己的「招牌」是什麼的時候,就一味的導入代工,做出來的商品當然就會與其他間競爭者高度重疊,走向同質化,也就毫無記憶點可言。
很遺憾的,我們努力掌握的技術固然會不斷被科技的洪流給吞噬,但值得慶幸的是,我們服務總是有為顧客解決某項「問題」,而這些問題往往是持續存在的。唯有能夠釐清並了解產品或服務究竟是為顧客解決什麼樣的「問題」,並找到明確定位的服務者,才能持續深化,並成為這項「命題」的唯一解。